本文转自:西安日报

○邱俊霖

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间智力玩具,九连环中蕴含着许多大智慧。历史上、书籍里爱玩九连环的大有人在,比如《红楼梦》中就有林黛玉与大家解九连环的描写。

九连环形式多样,大小规格并无严格规定。但通常来讲,九连环由圆环、框架、框架柄把、直杆、直杆底板等五个部分组成。九连环在初始状态下,九枚圆环环环相连,或套在环柄框架上,或是整体与框架分离。玩家们操作时,手持框架柄进行操作,终极目标是要将所有的圆环从框架上解下,或是将圆环依次套回框架上合而为一。

当然了,九连环并不一定只有九个环,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增加环数以提高难度指数。不过,环数的增加也意味着解开步骤将呈几何级数递增。有统计显示,常规解开九连环需要341步,熟练玩家解开九连环用时6分钟左右,解开十一连环则需要24分钟左右。以此类推,如要解开十七连环,所需时间就要从白天到黑夜了。所以,人们常玩的连环通常都是以九环为主。这个游戏十分考验玩家的耐心和注意力,还能够锻炼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。

关于九连环的起源,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:相传三国时期,蜀国丞相诸葛亮常常领军出征,因此发明了九连环的游戏,为留守的妻子排忧解闷。实际上,在诸葛亮之前,就已经有类似于连环玩具的雏形了。《战国策》中有一则记载,说的是秦始皇曾让使者带着玉连环来为难齐王。使者说:“齐多智,而解此环否?”齐王不知如何解,群臣也一筹莫展。王后见了,拿起锥子,将这个玉连环砸碎了,然后对秦使说:“谨以解矣!”后人将其称之为“妙手解连环”。后来,这个故事还被引申成为一个典故,“解连环”也用来比喻解难题。到了宋朝,《解连环》还成为一个词牌名。

不过,战国时期的玉连环与后来的九连环是不一样的。从古至今,玉雕里一直都有“玉连环”款式。这得益于商代就出现的掏雕技术,浑圆无缝的两个玉环衔在一起,两两套合仿佛天生一般。所以战国时期的玉连环,应该类似于这种款式,可能就无法解开,而九连环只要方式得法,是可以解开的。而且九连环的材质也更加多样,木质、牛皮、玉器,还有更容易保存的金属材质。

明代文学家杨慎汇编的《丹铅总录》中就记述了九连环,“是以铜或铁为之……闺妇孩童以为玩具。” 九连环在明清时期开始普及,广泛流传,尤其在清代几乎人人都爱玩。当时走街串巷的货郎担子里,就有九连环出售。清代宫廷画师丁观鹏的《太平春市图》,画面中有许多挑担沿街叫卖的货郎,一个货郎担子上就有九连环。

欧洲关于九连环最早的记录,大约出现在16世纪。对于西方世界来说,中国九连环是一种游戏,也是一个难题,而且西方人喜欢用数学方法来研究九连环。如今,九连环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益智玩具中的代表之一。其具有的趣味性,能促使人们开动脑筋、锻炼思维,不仅孩子喜欢,大人也爱,业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已经超越了玩具的范畴。